【专题报道】第七届遗传咨询培训班7天精华汇总
由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承办,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指导的第七届遗传咨询培训班在武汉圆满落幕。28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分子诊断实验室技术人员、遗传咨询行业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或医学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本次培训主要从遗传咨询基础理论、临床咨询临床应用、遗传咨询检测技术、遗传咨询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大家做了详细讲解。
培训班现场
1、开幕式
2、授课过程精彩回顾
贺林:遗传咨询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主任委员贺林院士以“遗传咨询的价值与意义——探索中国遗传咨询事业的艰难之路”为题为学员做了精彩的报告。
贺林院士首先指出,中国已明确健康业是中国首要战略发展目标,近期遗传领域的最显著进展是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然而我国的遗传咨询行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需大力推动遗传咨询行业的发展。接着贺林院士从遗传咨询的“起因、行动和措施”三大方面分享了遗传咨询的价值和意义。
贺林院士分别从个体差异、问题关键,形式所迫、解读急需,遗传咨询、按序分类以及我国形势、相当不妙这四个角度深入讲解了遗传咨询的起因;然后,又分别从伺机启动、夯实基础,找准核心、对症下药,建立网站、加快运转,美国取经、合作共进,目前状态、值得深思这五个方面介绍了为遗传咨询事业的发展所付诸的行动,期间详细介绍了遗传咨询分会(CBGC)、遗传咨询培训班、人类单靶标基因组计划、遗传咨询师培训基地、CBGC网站(www.cbgc.org.cn)的相关情况;最后,贺林院士分别从“规划16,更上一层”、“政府支持、学会鼓励”、“遗传咨询,地位明确”、“找到问题、加速发展”、“职业市场,前景看好”、“经典案例,促进认识”、“散沙乱世,何去何从”、“后记跟进,感受颇多”等八大方面详细地分享了做好遗传咨询工作的措施。
林东昕:肿瘤的遗传咨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林东昕院士主要给大家讲解了肿瘤的遗传咨询。林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情况,接着讲述了基因组研究及其结果在癌症精准防治中的应用。然后林院士又给大家介绍了癌症发生的遗传风险因素,分别从谁需要接受肿瘤遗传咨询、肿瘤遗传咨询任务、肿瘤遗传咨询的步骤和内容介绍了肿瘤遗传咨询的流程。之后,林院士举例说明了乳腺癌及卵巢癌的临床管理等,指出肿瘤遗传咨询主要针对家族性或遗传性肿瘤,常见的散发肿瘤也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易感性,但可能是多种中度外显率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病风险受未知因素的影响,虽然其基因检测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尚待研究,但对于肿瘤预防而言极其重要。最后,林院士与学员之间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问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院士强调了遗传咨询在肿瘤领域的重要性。
祁鸣:美国遗传咨询模式及现状
浙江大学祁鸣教授给大家介绍了美国遗传咨询的模式及现状。祁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外遗传咨询的模式,指出国外的遗传与基因组医学成为临床服务的常规部分,对比美国临床专科,中国缺少遗传与基因组医学和预防医学两个部分。之后,祁教授介绍了遗传咨询师的培训,讲解了美国遗传咨询师的从业概况和培训形式,并指出了遗传咨询师要求具备的实践能力。接着,祁教授讲解了遗传咨询的基本任务和遗传咨询的技巧,遗传咨询的关键技巧为:制定咨询议事安排;判断患者的感知;解释该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对家庭其他成员的遗传风险进行评估。
陈子江: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子江教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定义和背景,然后讲述了PGD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PGD的适应征以及临床应用。接着,陈教授详细阐述了PGD的临床流程,强调了各步骤的时间控制,并指出,单基因遗传病PGD的难点在于样本难以获取、痕量样本、易污染、等位基因脱扣和同源重组,这些是造成单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发展的主要障碍。然后,陈教授介绍了PGD的关键技术,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学杂交技术(aCGH)、Sanger测序及STR位点分析和高通量测序等,并用具体的案例阐述了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疾病中的应用。最后,陈教授又给大家介绍了基于无创产前诊断的单体型分型及其临床应用。
李金明:分子遗传实验室的规范与管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李金明教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常见的遗传疾病以及检测方法,并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接着,李教授介绍了遗传咨询的一般流程,并具体讲述了遗传咨询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包括不同分子检测项目中实验室的规范及管理、遗传检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报告解释与临床沟通等。李教授还强调了理解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指出对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可能会造成误解。李教授指出,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操作程序及全员遵循是质量管理的“灵魂”。最后,李教授用一个具体的案例表明了标准操作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马端:表观遗传变异相关疾病的遗传咨询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的马端教授首先指出,疾病的发生通常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接着马教授将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异进行了对比,遗传变异是DNA序列变异导致基因产物功能异常,而表观遗传变异是DNA修饰变异导致基因产物水平异常。遗传相关疾病包括染色体疾病、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线粒体疾病和表观遗传疾病。马教授对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进行了剖析,重点强调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表观遗传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生活方式、致畸物等。马教授还重点介绍了基因组印记的概念及案例,并与学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马教授通过大量具体的病例向学员讲解了表观遗传变异相关疾病的遗传咨询要点,他表示人们通常是当疾病发生了再进行治疗,然后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在疾病发生前就能预警并进行干预。
龚瑶琴:单基因突变的类型与遗传模式
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龚瑶琴教授主要从事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发现和功能研究工作,她首先介绍了单基因病的定义和类型,通过分析家系图向学员细致讲解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和再发风险。接着龚教授介绍了碱基替换、缺失/插入、动态突变三种主要的基因突变类型,并结合多个案例向学员讲解应如何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并强调了解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赵彦艳:染色体数目异常及遗传咨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遗传科赵彦艳教授从事临床诊断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的课程内容丰富,从基础知识讲到临床实例。她从染色体形态、染色体病类型、染色体数目异常机制及常见的数目异常染色体病这些基本知识讲起,对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测技术,如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多聚酶链反应(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芯片(CMA)和新一代测序(NGS)技术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对比。最后,赵教授介绍了遗传咨询的流程,并与学员分享了许多遗传咨询的实例,学员们听后受益匪浅。
汪道文: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咨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什么是遗传病,接着介绍了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过程。之后汪教授提及基因诊断与基因分型,着重阐述了华法令代谢通路。接着,汪教授详细介绍了心血管单基因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对21-羟化酶缺乏、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脂蛋白肾病做了一一讲解,特别是Liddle综合征。当汪教授谈及肥厚型心肌病(HCM)时,他介绍道:最新的数据表明发病率约为1/200,50%-70%HCM为肌小节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要因素。最后汪教授列举了很多心肌病和大血管疾病基因诊断应用的实例。汪教授指出,基因诊断在心血管病领域的工作方兴未艾,基因诊断与分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药物毒性和剂量的评估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因诊断与分型将推动临床研究和精准医疗工作的深入发展。
杨正林:眼睛单基因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遗传咨询
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正林教授首先讲述了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并谈及当今成本直线下降的测序技术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接着,杨教授给大家介绍了眼睛的生理结构等基础知识,分析了几种眼睛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致病基因,特别是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青少年黄斑变性、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巴尔得-别德尔综合征。杨教授向学员们展示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内容十分丰富。在课程的最后,杨教授介绍了基因诊断芯片在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产前诊断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对疾病的有效治愈作用巨大。
王磊:遗传咨询的心理、伦理和法规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磊教授首先介绍了遗传咨询分会成立的背景,指出我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5.6%,不孕不育发生率达12.5-15%,肿瘤发生率约6.4%,遗传咨询因需而生。接着,王教授介绍了美国遗传咨询的发展、美国遗传咨询师学会(NSGC)对遗传咨询的界定、遗传咨询师的定义和界定、遗传咨询的特殊内涵、遗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临床操作构架等,并对比了中美差异。王教授表示遗传咨询师是遗传检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遗传咨询的对象、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和法律一一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遗传测试中的伦理争论,还提出了几个特别的案例和学员展开互动,讨论面对伦理道德问题如何与病人沟通。
管敏鑫: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类疾病
浙江大学医学院管敏鑫教授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管教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线粒体的重要功能和生物学意义,管教授指出,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功能异常与150多种疾病相关,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键问题是ATP合成下降、自由基生成增加、氧化还原平衡破坏。接着,管教授对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编码基因和遗传特征进行了讲解,阐述了线粒体疾病的诊断方法。其次,管教授介绍了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的致病原因、相关的线粒体DNA突变的机制、预警体系和干预策略等。他强调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协同调控是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键。讲座的最后,管教授向学员介绍了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基因研究成果。
邬玲仟:遗传病产前筛查与诊断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邬玲仟教授从产前筛查的定义切入,阐述了做产前筛查的原因,并指出,无创产前检测(NIPT)较传统血清学筛查在检测21、18、13三体时特异性、灵敏度有了显著提高。邬教授还介绍了NIPT的科学基础、技术实现过程、循序渐进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进展。接着,邬教授讲解了产前诊断的定义和作用,重点阐述了遗传学检测方法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首先要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胎儿患遗传病的风险、胎儿患何种遗传病、孕妇能否进行有创产前诊断,其次是检测,她强调要选择合适的取材方式和时间,选择合适的遗传学方法,最后是分析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给孕妇及家属进行遗传咨询。
王红艳:多基因遗传病分析
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王红艳教授首先介绍了多基因遗传,从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概念,讲到多基因假说,通过图表归纳了多基因遗传的特点。接着,王教授阐述了多基因遗传病中涉及的易患性、阈值、遗传率的概念以及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发病率与患者亲属级别(亲缘系数)有关,群体发病率存在种族(民族)差异,并且近亲婚配对发病率的影响不如单基因病大,之后王教授又对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估计做了详细讲解。最后,王教授又介绍了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方法和策略,重点介绍了研究多基因遗传病易感基因常用的遗传分析方法和多基因遗传病易感基因定位策略。
王晓红: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检测及遗传咨询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王晓红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染色体及常见染色体结构畸变,指出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基本机制是染色体首先发生断裂,继而断裂片段重新拼接而导致的,分为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情况。随后,王教授提到染色体异常的常用检测技术,介绍了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各个检测技术的技术流程、优缺点及应用。接着王教授通过具体的病例来分享遗传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最后,王教授总结到,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不育不孕夫妇及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胎儿进行遗传咨询,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建议,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的比例。
徐湘民:遗传修饰基因与地中海贫血表型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湘民教授首先对地中海贫血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地中海贫血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主要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α/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接着,徐教授细致地讲解了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比较了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的差异,并阐述了KLF1在红细胞生成中的多功能性及其作用机制,介绍了KLF1突变群体的遗传学分析,指出我国南方地贫高发区的KLF1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最后徐教授对地中海贫血遗传咨询要点和地中海血贫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流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刘丽梅:糖尿病的遗传咨询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刘丽梅教授首先强调了遗传咨询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糖尿病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型与鉴别。随后刘教授介绍了需做遗传咨询的糖尿病类型,并重点介绍了线粒体糖尿病 (MDM)和青少年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刘教授从线粒体糖尿病(MDM)的特点、基因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介绍了MDM;从青少年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的流行病学、历史与基因发现、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基因诊断、精准医疗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青少年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刘教授还讲述了MODY基因诊断的展开,刘教授指出,中国人MODY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探索MODY-X病例未知病因。刘教授自豪地讲道:“我们率先提出中国MODY致病基因患病率,发现首个中国MODY基因,开启中国MODY基因诊断、精准医疗时代!中国MODY基因诊断、精准医疗时代已经到来!”
王伟:遗传性代谢疾病的遗传咨询
上海市儿童医院王伟教授主要从遗传代谢性病的定义和特征、遗传代谢性病的临床识别,临床代谢性病的初步诊断、遗传检测和结果分析及其遗传咨询这几个部分进行讲解。针对IEM疾病的实验室检测,王教授提出了基因检测不能检测到相应的基因突变或缺失,可采用酶活性检测的方法。同时也给学员推荐了很多适用于做家系图的软件及文献检测的网站,随后列举了多个临床遗传性代谢疾病的案例,对其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分析。最后强调了遗传咨询要注意为患者提供的是非倾向信息和非指向性的帮助。
孙树汉:不孕不育的遗传咨询
第二军医大学遗传研究所孙树汉教授首先阐述了不孕不育的概念和分类,并从不孕不育的遗传病理学角度探讨了不孕不育症的病因。孙教授指出,遗传异常是引起人类不孕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女性性染色体异常、卵巢早衰、男性性染色体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常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基因异常等,孙教授介绍了不同不孕不育类型的基因型及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流程。接着,孙教授介绍了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A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及其衍生技术,辅助生殖技术(ART)是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有效手段。最后,孙教授简单地讲解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和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PGD),并表明不孕不育与出生缺陷有很大关联,不孕不育患者借助辅助生殖手段出生的后代有很大可能存在出生缺陷,因此PGS/PGD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临床需要,同时辅助生殖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王秋菊:遗传性耳聋的临床遗传咨询与多学科协作
解放军总医院王秋菊教授作为耳内科临床专家,长期从事聋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及转化应用。此次,王教授就遗传性耳聋的临床遗传咨询与多学科协作进行了精彩授课。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聋病发病的总体概况,并指出超过60%的耳聋是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接着,王教授介绍了遗传性耳聋的概念、基因与耳聋发生的关系以及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及表达。之后,王教授又给大家介绍了聋病的遗传咨询。王教授讲道:“进行遗传咨询时,首先要判断遗传方式,然后确定致病基因,最终成功遗传咨询。”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遗传性耳聋的6种遗传方式及遗传特征、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并用具体的案例一一进行讲解。最后,王教授又阐述了遗传性耳聋的筛查应用以及多学科协助诊疗模式,王教授的授课使大家受益匪浅。
王彦林:胎儿宫内表型及遗传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王彦林教授首先讲解了临床常见的胎儿心脏发育异常,表明很多心脏异常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但大血管异位与染色体异常无关,并指出染色体22q11缺失发生心脏异常占很大的比率。王教授讲道,胸腺检查可早期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心脏异常的情况。王教授指导学员,在发现胎儿存在心脏异常的同时,要监测心、脑、手的发育情况。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讲解中,王教授介绍了各种脑部异常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联系,并讲述了胎儿肢体畸形,重点描述了胎儿前臂畸形及其治疗策略。最后,王教授介绍了非21三体综合征的B超软指标的类型,强调了遗传诊断要采用逐步法和遗传咨询的重要性。
秦胜营:基因指导下的肿瘤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秦胜营教授首先指出,药物反应在不同个体间具有明显差异。除了年龄、性别、环境因素之外,遗传背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个性化用药及基因检测十分重要。接着,秦教授介绍了肿瘤个体化用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美国、英国与中国已相继启动了精准医学及大型基因组计划,并将建立相关数据库。秦教授还谈到了肿瘤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应用进展,列举了几个肿瘤个体化用药实例,如伊立替康毒性与UGT1A*28、他莫昔芬与CYP2D6、6-巯嘌呤与TPMT等,并用临床案例加以说明。秦教授介绍了个体化用药的基因检测流程,他表示个体化用药时代已经到来。最后,秦老师又对药物基因组学学会及相关联盟进行了介绍。
邢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遗传学研究与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邢清和教授长期致力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组学研究以及药物效应产生个体差异的遗传学机制研究。邢教授首先指出,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障碍。接着,邢教授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主要发生机制,并列举了几个相关真实案例,指出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然后,邢教授又讲述了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策略。最后,邢教授用几个具体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个体化治疗的遗传咨询,如卡马西平个体化治疗的遗传咨询和巯基嘌呤个体化治疗的遗传咨询。
柴映爽:基因测序的原理及应用
Life Technologies现任临床事业部总监柴映爽总监首先介绍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从毛细管测序、平行测序、单分子测序三个方面展开。柴总监指出,在测序质量判读时,需要观察信号的强度和均匀度,同时柴总监还分析了一代测序的优缺点。针对二代测序技术,柴总监通过两大测序平台讲解了测序技术的原理,深入比较了两种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及二代测序存在的问题。接着,柴总监介绍了最新的单分子测序技术并解释了其测序原理。最后,柴总监从基因测序应用于临床诊断与医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不同检测技术的特点,并对未来出现的基因测序仪进行了展望。
范耀山:基因芯片的原理、应用及遗传咨询
迈阿密大学遗传系范耀山教授首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了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临床微阵列技术的类型和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aCGH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步骤,并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之后,范教授介绍了基因芯片的应用,基因芯片可以应用于发育迟缓(DD)/智力残疾(I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多重先天性异常(MCA)等疾病,广泛用于产前诊断。最后,范教授介绍了基因芯片检测报告的解读和遗传咨询,重点介绍了单基因或外显子缺失、单亲二倍体这几种情况的报告解读和遗传咨询。
王振:基因组学中的生物信息学基础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王振老师首先对生物信息学的定义、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关系做了简要地讲解。之后,王老师围绕生物信息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数据如何产生、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管理、数据如何运用四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从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到组学数据分析体系、数据分析的挑战及主要发达国家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王老师表示,精准医疗研究已成为新一轮国家之间科技竞争热点和引领国际发展潮流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精准医疗国家专项指南已经发布,而精准医疗的基础便是大数据。要尽快启动我国“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否则“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实施难以保证成功。
3、结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