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首个GWAS分析解释,为何有些人总感到孤独?
孤独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已被证实与众多的负面健康相关。对于孤独感的测量及其环境决定性,人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孤独感的遗传基础,人们却知之甚少。以往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遗传性可能占37%-55%,此外这些研究还揭示了一些与孤独感相关的特定候选基因。
为了更好地了解哪些人群存在这些遗传风险,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UCSD)的研究人员针对孤独感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他们发现,是否感觉孤独,一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但环境因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该研究涉及了上万人,相关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杂志上,研究人员还发现孤独感的遗传风险还与神经质和抑郁症相关。
孤独感的遗传基础研究
该研究由UCSD精神病学基础研究Abraham Palmer教授引领开展,对10760名50岁以上个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这些受试对象来自健康与退休研究项目(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该项目是一个关于健康、退休和老龄化的纵向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发起。
以往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与BDNF、OXTR、RORA、GRM8、CHRNA4、IL-1A、CRHR1、MTHFR、DRD2、APOE等基因变异有关,但该研究并未在受试对象中找到这些基因突变。
孤独的遗传性以往已被多次研究,包括以双胞胎和其他儿童及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往研究表明37%-55%的孤独感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概率只为14%到27%,这比之前的估计要低些。研究人员对此解释到,这是因为此次分析依赖于芯片遗传度技术(chip heritability),这是一种只捕捉常见遗传变异而非罕见变异的方法。
Palmer说,“身体上的疼痛提醒人们潜在的组织损伤,并激励人们照顾好身体;由个人偏好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触发的孤独感,是生物警报系统的一部分,它提醒人们警示社会机构给我们带来的威胁和损伤。”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孤独。“两个拥有同样数量亲密朋友和家人的个体可能对社会结构有不一样的看法,其中一个人可能认为他的社会结构良好,而另外一个人则反之。”Palmer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孤独感的遗传倾向,我们想从基因角度来解释,为何即使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也会比另外一个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该研究将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考虑在内,因为已婚的人往往比未婚的人更不容易感到孤独。研究团队发现,终生感到孤独是一种遗传特性,而暂时性孤独感可能更多是因为环境所引起。
孤独感与神经质有相同的遗传风险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孤独感往往与神经质和抑郁症状有共同的遗传特性,但孤独感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感情障碍和重度抑郁症之间的基因关联性要弱些。与以往的研究相比,研究人员并未发现孤独感与特定的候选基因有关,如那些编码多巴胺和催产素的基因。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该研究的对象为美国的老年人,而其他研究中的受试者为欧洲的年轻人。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寻找基因预测器——特定的遗传突变,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影响孤独感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