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荟萃】2016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专家都说了什么?)

2016-03-26
阅读(

2016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于3月20日在深圳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邀请了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边旭明教授等34位产前诊断领域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问题,旨在探讨基因组学技术最新的研究进展,交流与分享临床应用经验和对技术未来的展望。

主题演讲环节

在本次研讨会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主任朱宝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主任孔祥东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蒋宇林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医疗中心副院长廖灿教授、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官王威博士、中华胎儿基金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母胎医学中心刘子建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任景慧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大三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陈敏教授、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彭智宇博士9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

朱宝生教授:“新OSCAR”产前诊断筛查研究方案与初步结果

朱宝生教授以“新OSCAR产前诊断筛查研究方案与初步结果”为题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演讲开篇。根据欧洲出生缺陷登记资料(1992-2001),包括活产婴儿、20周后死胎死产和产前诊断终止妊娠的病例合计264.2万例。

什么是新OSCAR?朱宝生教授表示,新OSCAR是在OSCAR筛查的基础上增加血清学检测指标PLGF和AFP,增加超声观察指标和血压测量,增加NIPT的新型早孕期一站式产前筛查。新OSCAR对孕妇有什么好处?朱宝生教授列出了五点。(1)一次检查,筛查出所有关注的主要问题:即孕妇在早孕期11周-13周6天的孕妇一次检查就能够完成唐氏综合征等胎儿非整倍体的筛查、开放性神经缺陷、严重先心病及重大结构畸形及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筛查;(2)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出率最高,对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99%;(3)发现约60%的严重先心病及重大身体结构畸形;(4)发现60%有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孕妇赢得干预时间;(5)引入商业保险,对无创检测高风险的孕妇有经济帮补。此外,朱宝生教授介绍了新OSCAR的临床工作流程。

新OSCAR的适应征为所有希望排除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开放性神经缺陷、严重先心病及孕妇子痫前期风险的孕妇。朱宝生教授表示新OSCAR无绝对的禁忌症。稽留流产妇不必要做;夫妇一方或双方是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应直接做产前诊断,或者符合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应谨慎,双胎妊娠排除,新OSCAR对孕妇和胎儿无潜在的危害。

朱宝生教授还分享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新OSCAR入组孕妇的妊娠结局。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进行了4101例单胎妊娠的新OSCAR筛查。朱宝生教授表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失访率高,导致部分高度怀疑的阳性病例丢失,同时,也不能准确计算检出率和假阳性率;引产样本未收集到是失访的主要原因;至统计时未随访完子痫前期的病例数;超声数据仍需填上。

孔祥东教授:唐氏综合征宫内治疗新进展

目前,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不计其数,然而,筛查出遗传病后,不能治疗,只能选择引产,产前诊断医生成了“刽子手”。孔祥东教授在本次会议中讲述了唐氏综合征宫内治疗的新进展,给唐宝宝的未来健康做出展望。

目前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组修饰技术加速了遗传病基因治疗,基于该技术,地中海贫血、XSCID等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已经成功。孔教授表示,通过“基因手术”的手段在宫内、出生后或成人期对以前无法治疗的严重致死、致残遗传病进行常规治疗指日可待。前不久,“河南省人类遗传病基因修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仪式在郑州一附院召开,孔教授介绍了目前郑州一附院正在进行遗传病治疗的研究,包括常规治疗加基因治疗,DMD和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

孔教授表示,唐氏综合征患儿胎治疗策略主要有通过孕妇治疗和直接宫内治疗,包括细胞治疗、环境强化治疗、单基因靶向治疗、抗氧化应激治疗、抑制剂/兴奋剂平衡、神经递质以及其他途径和靶点。唐氏综合征治疗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21号染色体的鉴定和21号染色体上基因的测序;构建和研究21号染色体及基因动物模型,开展可改善唐氏综合征儿童的认知功能的临床试验。目前主要开展成人和儿童患者的临床试验,主要包括应用胆碱途径增强剂、叶酸和抗氧化剂、生长激素、谷氨酸受体拮抗剂、DYRK1A激酶活性抑制剂。

此外,孔教授还介绍了唐氏综合征的研究历史。1866年J.Langdon Down首次描述mongolism;1946年生存期12年,Benjamin解释这种病常见,1959年Lejeune发现21号染色体多一条,1961年Lancet提出取消mongolism,采用Down syndrome Trisomy21;1974第一个唐氏小鼠构建成功;2006年NIH设立了1400万美元的唐氏综合征研究基金,2011年Sequenom公司开始第一例无创DNA检测,2011年筛查发现可改善唐氏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力的(至少)10种药物,同时刺激临床试验,2015年德州启动了第一个药物研究用于唐氏胎儿孕妇。

蒋宇林教授:重视NIPT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NIPT假阳性是伴随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本次会议中,蒋宇林教授再次强调了NIPT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NIPT对不同的孕妇人群筛查效率不同,不同人群的检出率也不同。蒋宇林教授提供了一组发表在BMJ上的数据,对于T21,高危或低危人群的检出率都很理想,对于T18/T13高危人群的检出率效果较好,低危人群和NT筛查以及早孕期筛查相似,假阳性率都在0.1-0.3%,对于低危人群的T18/13的阳性预测值都在50%以下,对于高危人群的阴性预测值,T21/18都在1:1000左右。对孕妇个体而言,阳性/阴性预测值更加重要。阳性预测值与检出率不是一个概念,阳性与阴性预测值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有关。

产生NIPT假阳性的常见原因有局限性胎盘嵌合、母体染色体嵌合异常、母体染色体拷贝数改变、未确诊的早孕期双胎之一消亡、母体携带肿瘤。产生NIPT假阴性的常见原因有胎儿为染色体嵌合体异常、胎儿游离DNA含量组过分低(<4%)、胎儿-胎盘的染色体结构不一致。对于胎盘染色体的研究随着NIPT的热潮又一次成为热点。

临床上对NIPT有哪些呼声?蒋教授表示,NIPT作为胎儿非整倍体筛查的定位是十分清晰的;不要过度强调NIPT筛查的准确性,回避其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检出率和阳性值是不同的概念,NIPT高风险的孕妇一定要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羊水或绒毛?),保持整体筛查的质量和水准是非常重要的。

廖灿教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检测中心的应用——广州经验

在本次研讨会中,廖灿教授分享了广州市妇儿中心NIPT检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的经验,并进行了3个特殊病例的分析。最后,廖灿教授作了以下总结:当胎儿DNA浓度足够多时(>7%),常规NIPT技术可用于检测CNV>5Mb的胎儿染色体微缺失重复;影响无创检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检测灵敏度的四个因素为胎儿DNA浓度、CNV大小、测序深度及受检区域特征。其中,胎儿DNA浓度为最重要的因素;常规NIPT检测可帮助发现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胎儿,特别是产前超声提示无异常的胎儿,为避免漏诊,可考虑将NIPT检测染色体缺失重复用于常规产前筛查。

王威博士:孕妇外周血游离核酸的研究进展

在本次研讨会上,王威博士做了题为《孕妇外周血游离核酸的研究进展》的报告。2013年NIPT的热点议题为是否可用于所有孕妇?2014年的热点议题为NIPT染色体异常是否应提供给低风险的孕妇?2015年的热点议题为NIPT是否应常规检测微缺失微重复?

对于NIPT检测染色体亚显微异常,国际上做出了一些建议。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去年对NIPT检测染色体亚显微异常做出了新的建议,他们不建议常规用于微缺失综合征,他们认为需要更多的评估;国际产前诊断学会去年在线发表了对NIPT检测染色体亚显微异常的新建议,他们建议将检测应用于临床意义明确的严重表型类型,并配套专业咨询,他们也认为还需要更多的评估;欧洲人类遗传学会-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去年3月份也在线发表了建议,他们尚不推荐扩大NIPT检测适应症,不否认潜在的价值,认为目标区域法有一定的局限,他们也认为这种检测还需更多的评估。

王威博士还介绍了NIPT检测单基因疾病的相关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直接对突变位点序列进行检测,通过突变序列和野生型序列的比例推断胎儿基因型,包括基于PCR的检测(数字PCR的相对突变剂量分析、PCR+片段分析)、环化单分子扩增再测序技术,这种方法直观易理解,实验与分析较易,但针对突变位点引物/探针难度较大,准确性受cffDNA浓度的影响、标本质量大。间接法是借助单体型连锁分析,通过胎儿单体型判断胎儿基因型,这种方法不受突变类型、不受复杂重复结构限制、准确性高,但需要借助先证者及其父母基因型数据,实验与分析难度较直接法高。

刘子建教授: “Beyond NIFTY For common aneuploidies”

中华胎儿基因会主席刘子建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中也对NIPT扩大筛查范围进行了讨论,从孕妇的角度来思考NIPT。他认为目前医学检测属于扩散阶段,应该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关于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筛查,要思考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知道如何给病人提供咨询?对于NIPT筛查范围扩大化,刘子建教授表示以下三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筛查范围包括哪些?谁来决定?在预检测前怎样告知患者?出现阳性该如何提供专业的咨询?

NIPT作为一种诊断检测,面临着患者的压力、价格压力等。然而,由于技术的推动以及商业化的驱使,NIPT筛查范围不断扩大,作为临床医生应该跟进技术的发展,不应剥夺患者接受新技术的权利,当向患者引荐新技术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任景慧教授: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流程管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紧接着刘子建教授,任景慧教授做了《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流程管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的主题演讲,她首先介绍了无创诊断定义及技术方法和服务、产前诊断技术知情选择问题,随后介绍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流程、超声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大规模平行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

任教授通过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高通量基因检测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来讲解高通量基因检测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的适用时间、适用人群等相关要求。2013年至2016年3月4日,深圳市共完成了100893例检测,其中高风险孕妇15472例,占15.34%,低风险孕妇22848例,占22.65%,未做筛查的孕妇62573例,(将无创基因检测作为首选检测)占62.01%。在演讲的最后,任教授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并对大规模平行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问题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彭智宇博士:降低出生缺陷,遗传病的精准检测与防控

彭智宇博士在本次研讨会中用数据表面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能有效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同时还讲述了无创微缺失重复的文献报道。2011年科学就报道了单基因遗传筛查,地贫筛查应该从基因筛查开始。彭博士还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筛查率进行了比较,对于唐氏综合征的筛查率,中国为40%,美国为60%;新生儿筛查率(CH+CPU),中国为90%,欧美为100%;新生儿筛查率(串联质谱新筛查),中国为10%,欧美为100%。彭博士说,“没有人是完美的!人,生来携带致病基因,我们同并相连。”

陈敏教授:无创DNA时代的早期筛查

陈敏教授在主题演讲环节的最后讲述了早期NIPT与超声筛查。他认为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我们所知甚少;生物信息学中的循证医学;NIPT加超声筛查应该成为常规,但效果仍然有限。

开放式讨论环节:成立中国出生缺陷防控精准医学联盟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环节为开放式讨论。在该环节中,经过专家们的协商,成立了中国出生缺陷防控精准医学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