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国际爱耳日】对话王秋菊:走进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

2016-03-03
阅读(

3月3日是我国第17次“爱耳日”,也是第四次“国际爱耳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本次“国际爱耳日”主题确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儿童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通过组织实施5个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五年规划,40逾万名听障儿童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儿童听力障碍预防和康复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聋病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1月29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王秋菊教授和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教授团队等单位合力攻关下,我国首例成功阻断重度遗传性耳聋第三代试管婴儿顺利诞生,实现了我国聋哑防治从二、三级防控到一级预防性优生的里程碑突破, 并阻断了家庭遗传性耳聋的垂直传递。

2014 年3月3日,第15个国际爱耳日前期,王秋菊所长率先提出了实施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DGP)的设想,2015年 11月8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分会与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牵头宣布该计划全面启动落地。那么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是一个怎样的计划? 目前进展到哪个阶段?对我国聋病治疗体制的构建有何帮助?在2016年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年会上,我们采访了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王秋菊所长。

问:2016年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也是第4次“国际爱耳日”。能否介绍一下我国聋病防控的整体现况?

王秋菊:16 年前,我国启动了“爱耳日”的活动,把3月3日定为国家的“爱耳日”,同时3月3日也是“国际爱耳日”,目的是让全民认识耳聋的状况,同时对耳聋防控进行系列的宣传教育。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聋病防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对新生儿全面的听力筛查,基因筛查以及对重度耳聋患者人工耳蜗、助听器的资助与康复,帮助耳聋患者回到有声世界。

问:2014年您首次提出“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的设想,请问您所提出的这项计划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宗旨是什么?

王秋菊:耳聋防控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且持续了很多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姜泗长院士就开始对耳聋进行手术治疗和大量的研究。到了90年代末和2000年 后,又通过遗传学手段对耳聋进行重新认识。遗传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可以从遗传学层面了解耳聋发生的病因和机制,并从遗传学角度来诊断与预防疾病。然而即使有了20年的累积,我们发现仍然有一些聋病未找到致病原因。因此我们希望启动一个非常的计划,这个计划集合了目前最新的技术来帮助患者找到聋病原因。

“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 将在全国范围内募集聋病患者,以新一代测序技术(NGS)为核心助力聋病患者基因检测,以遗传咨询为基础向患者提供国际咨询会诊方案。拟在五年内完成10 万-20万例聋病基因组研究,绘制中国人群耳聋基因图谱,制定临床聋病分子筛查与诊断指南,建立中国聋病遗传咨询体系,培养合格的临床聋病遗传咨询师。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分析,建立中国聋病基因型与表型数据库,为患者提供全面的遗传咨询和临床指导。为阻断遗传性耳聋的传递与发生,实现聋病三级防控精准医学,提高我国聋病防控整体水平。

问: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涵盖了基因测序和遗传咨询,那么您认为这一伟大的计划要惠及寻常百姓,还需做何努力?

王秋菊:中 国聋病基因组计划建立在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囊括了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的专家资源,以及国际同仁的专家资源,这项计划将凝聚全国的专家共同来认识聋病,通过力量的集合,可以更全方位地了解耳聋患者的病因,并给予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对于患者来讲,就医也许是一对一的,但加入了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就意味着有一个多学科专家团队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解析,综合多层次专家的力量,给予患者精确的诊断和治疗,这 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医疗,因此我们希望患者加入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后,能够得到国内专家组甚至是国际专家组对病情的诊断、咨询以及干预的指导。

问: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到哪个阶段?

王秋菊: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同时也是一项伟大的计划,实际上基于各种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及癌症基因组计划。聋病基因组计划涉及 到了多种相关技术的整合,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实施该计划的流程保证,首先是专业人员的培训,同时要有非常好的媒介,即如何对病人进行听力学诊断、采集样本并利用新一代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专业团队还需对测序结果进行解读,解读结果反馈给医生,医生再将结果解释给病人,因此该计划是一项非常系统的、闭环的工程。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人才培训,同时也完成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统一采样试剂盒以及采样系统监控的确定,因为只有基础设施得到了保障,项目才能得以向前推进,也才能帮助聋病基因组计划参与单位按照学会的标准要求进行,最后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检测和诊断。

问:您的团队成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PGD阻断遗传性耳聋试管婴儿,实现了精准的聋病防控。请您谈谈PGD技术在聋病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王秋菊: 目前科技的进步,使得耳聋变得可防、可治及可控。可防、可治、可控面临的瓶颈是一级防控,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聋哑防治从二、三级防控到一级预防性优生带来了里程碑突破。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家庭已经生育了一个耳聋后代,他们再想生育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那么如何来实现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第一个孩子的致病基因,在了解基因后,如果母亲自然怀孕,那么基因检测的结果将会是个概率问题——即所生育的后代可能健康也可能是耳聋患者,但如果我们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挑选健 康的不带致病基因的胚胎植入母亲体内,那么她将能孕育完全正常的后代,这就是PGD的聋病治疗中的一项重大的应用。

这项工作已经走了很多年,但一直由于一些困难没有取得成功。终于在2015年1月29日,我们终于完成了国内第一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阻断遗传性耳聋试管婴儿,这是个突破性的进步,正是由于这种突破性的进步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做到一级的预防。如今也有很多家庭希望通过该技术来生育听力正常的小孩,这对整个国家耳聋防控来讲也是一个突破性的重要进展。

问:您在我国成功建立了耳内科,在聋病的防控、人才方面做出大量工作。您认为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对我国聋病治疗体制的构建将有何帮助

王秋菊: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以及基于很多年经验萌发的一个设想,要实现这个计划,实际上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意味着进行一项综合的能力建设,包括医生、检测机构及咨询团队综合能力的建设。

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将带动参与单位提高对聋病诊治的综合能力,包括医生对疾病诊断的能力,对遗传学知识掌握的能力,对听力的判读能力,以及对耳聋干预措施的知晓、执行及咨询的能力。因此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的引导将会提升我国专业领域耳科医生、听力言语康复师、遗传咨询师、听力师以及家长等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对耳聋疾病的防控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从各层面上包括患者、家长、医院、各级服务部门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展现出了中国聋病 防治的新模式,能够更好的帮助病人摆脱耳聋回到有声世界,因此对国家及民族非常有意义。

王秋菊简介

王秋菊,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军队拔尖人才,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聋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耳内科及临床听力医学诊 断中心主任,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实验室主任。现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CPAM)常委及耳内科学分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耳内科医师 协会(IAPA)副主席、执委及中国分会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耳聋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常委,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委 员,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第二届中央军委保健会诊专家,第四届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耳科学杂志》执行主编,《中 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临床耳鼻咽喉杂志,听力言语杂志,《Journal of Otology》等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

为耳内科学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主要从事聋病诊治及遗传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创立国内首个耳内科亚专科,临床擅长耳聋耳鸣的内科诊治、儿童听力筛查诊断、 聋病遗传咨询及干预指导,在聋病诊治与防控方面有一定造诣。主持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重点项目等20项 科学研究,开展听觉微环障碍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遗传性耳聋新基因鉴定及功能、低频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防制策略等临床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1项,全军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导师指导奖2项。获 国家发明专利30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主译专著 7 部。先后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军队高层次拔尖人才”,中国医师协会“百位名医”等荣誉称号。